顶端评论员 张逸菲
互联网上,还就有人爱吃“人血馒头”。
6月2日,之前武汉校内被撞亡男孩的母亲跳楼坠亡,给本就不幸的家庭又添一桩悲剧。
(资料图片)
不去同情活蹦乱跳的孩子突遭横祸,一堆恶心人却把关注度放在攻击痛失爱子的孩子母亲身上,就因为她面容姣好、身材苗条、打扮优雅得体,竟吸引来“想当网红”、“过段时间就开播”等无端臆测。
母亲杨某坠楼的悲剧发生后,很多人感到惋惜。但网络平台上的污言秽语却并未停止,有人将目光聚焦到了痛失妻儿的孩子父亲,有人问,“孩子爸爸可怎么办啊。”
“一个月就找别人了,怎么会担心这个”、“便宜了爸爸”……这些网络评论是多么的肆无忌惮,多么的没有底线,多么的没有人性啊。
鲁迅在写《药》的时候,肯定不知道,100多年后,网络兴起,在一个个ID的遮盖下,有这么一群键盘侠,一手敲着键盘,一边吃着人血馒头,一边要着人的命。
网暴事件层出不穷,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、拿着录取通知书兴奋来到病床前与84岁爷爷分享,却被网友评论其发色“一看就不是好人,陪酒女”而患抑郁症,于今年2月离世。
弃子刘学州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图遭网暴,最后自杀身亡。
网络暴力并非儿戏,它绝不仅仅是几句恶语,整个社会各个层面对网络暴力的认知,早就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《刑法》里有很多针对网暴的罪名,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也针对网暴行为给出最高10天的行政拘留;《民法典》也明文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,有关部门和当事人应该理直气壮为普通人或自己维权,而不是将法律的规定束之高阁。
网络上,也有刑法教授教网暴受害人如何做:手机录屏或拍摄留存证据、选择公正机构保全证据、在律师的协助下向网络平台取证。
可现实通常是,实践中,平台往往会删除网暴言论,但并不配合提供用户信息,受害人不得不先诉平台。这产生了一个魔幻的逻辑: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被公开示众,加害人的个人信息却被充分保护。
我们鼓励言论自由,但对网络平台乌烟瘴气的评论,对无端攻击危害他人的网暴行为,相关部门早该严肃整治了。雷声大雨点小只能导致悲剧的继续发生。
同时,我们也呼吁网暴受害人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罗翔早前在视频网站鼓励网暴受害人,“告他!”这是铿锵有力的呼喊,也是制止网络暴力的口号,只有用法律捍卫权利,法才不会向不法让步。
Copyright ? 2015-2022 华东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